学校主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5内蒙古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04-30  点击:[]

三、基本条件

(一)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的主要培养方向简介】

本学位点依据学科建设需求设置了四个培养方向:煤化工、绿色应用化学、生物化工和稀土催化。具体分述如下:

1)煤化工。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天然气资源的高值化利用,开展煤转气、煤转油、煤制精细化学品、二氧化碳转化、天然气高效利用、新能源氢能等资源化工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突破传统化工技术瓶颈,解决内蒙古自治区优势煤炭和天然气资源高效转化与利用过程中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为自治区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智力、科学与技术支撑。

2)绿色应用化学。开展内蒙古特色的煤伴生矿物、非金属矿、稀土尾矿、石墨尾矿、生物质资源高值化利用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发展绿色化学反应过程与方法,开发低碳环保的化学工程技术与工艺,形成现代应用化学理论与工程技术体系,实现生产过程节能、高效、低碳和无害化,服务于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碳中和的国家战略。

3)生物化工。通过应用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开展非编码RNA的化学生物学、新型核酸类生物药物、小分子药物的研究,为药物输送提供分子水平上的理论指导,推动内蒙古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

4)稀土催化。利用内蒙古得天独厚的稀土资源,开发石油化工、煤转化、二氧化碳转化、有机合成、污染物降解、催化加氢等领域应用的稀土催化剂,解决相关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难题,在稀土催化新理论和新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拓展稀土在催化领域中的规模化应用。

(二)师资队伍

【各培养方向带头人与学术骨干、主要师资队伍情况、导师队伍结构和总体规模】

本学位点拥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正高职称教师6人(教授5人,研究员1人)(占比37.5%),副教授10人(占比62.5%)。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人,占87.5%。专任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16人;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3人(其中领军人才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人,内蒙古“321人才工程” 2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人,省部级科学技术奖获得者4人,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2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授课教师1人。师资队伍整体合理,学缘结构良好。学科师资队伍教师迄今已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出版专著5部。本学科的科研成果为内蒙古大学化学和工程学科入选ESI 1%学科作出了重要贡献。

1)煤化工方向:学术带头人杨绪壮教授,博士生导师,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二层次、省级科技奖励获得者。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它科研项目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学术骨干郝海刚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科技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6项,在Nature Catalysis等重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5篇,出版《现代煤化工技术》教材1部,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指导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获国家级银奖。

2)绿色应用化学方向:学术带头人王文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访问学者,内蒙古大学骏马计划高层次引进人才。入选了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领军人才、中科院西部之光人才和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0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省部级一等奖等科技奖励8项。共发表SCI论文16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2篇)。共同出版中文专著1部,Elsevier英文专著1部,参与编写其他专著4部。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50余件,部分研究成果已经成功产业化。学术骨干刘鹰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离子液体绿色化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在Chem. Eng. J.等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离子液体在催化工程中的应用》专著1部。

3)生物化工方向:学术带头人韩景芬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西兰梅西大学基础科学院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生物多糖改性及其生物医学材料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5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学术骨干刘莉研究员,博士,硕士生导师,中科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主要从事多元生物质化学品及材料、离子液体、超分子化学及纳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热点文章)、Green Chem. (封底文章)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申请美国专利和中国专利8项,获授权3项。

4)稀土催化方向:学术带头人于世泳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其在生物、催化领域的应用研究。入选内蒙古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获得内蒙古青年五四奖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学术骨干吴进芳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纳米电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源催化中的应用研究,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件。

(三)科学研究

【本学位点主要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著作及获奖情况】

本学位点面向国家与自治区的现实科技需求,针对自治区丰富的煤炭、稀土、非金属矿等优势特色优势资源产业面临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煤化工、绿色应用化学、生物化工、稀土催化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2021年度,本学位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总经费120万元;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总经费25万元;新增市县级科研项目1项,经费45万元;新增省级人才计划项目3项,总经费190万元。发表SCI论文1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

(四)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支撑研究生学习、科研的平台情况】

本学位点包含内蒙古自治区煤化学重点实验室和稀土化学与物理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实验室总面积750平方米,拥有的仪器设备总值达1200余万元。学位点拥有清洁能源高效转化与利用煤化学催化与绿色化学材料自治区级创新团队,为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科研条件。

学院拥有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核磁共振波谱仪、X-射线单晶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众多高端大型仪器设备,为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充分保障,也为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产出奠定了基础。

(五)奖助体系

【本学位点研究生奖助体系的制度建设、奖助水平、覆盖面等情况】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发展改革委教育厅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有关政策的通知》(内财教【2013974号)文件精神,内蒙古大学制定了完善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本学位点形成了奖学金、助学金、三助一辅岗位津贴等多元化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奖助学金种类包括国家奖学金、自治区奖学金、乌兰夫奖学金、乌可力奖学金、宝钢奖学金、光华奖学金等10余种,每年评选一次。2021年度,本学位点共有研究生52人,获奖学金人数18人,获奖率34.62%,共计发放奖助学金总额57.5万元。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文章内容导航: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上一条:6内蒙古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下一条:4内蒙古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关闭

版权所有(C) 2005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 保留所有权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大学西路235号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  010021  E_mail:ndgs@imu.edu.cn  
  蒙ICP16002391号-1

研究生院 研究生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