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站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5内蒙古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04-30  点击:[]

四、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报考数量、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生源结构情况,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招生选拔机制,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2021年报考本学位授权点考生人数310人,招生计划45人,录取比例为9.1%。其中本科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占比达51%

为了保证生源质量,建立符合金融专业学位特点的选拔机制,本学位点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

一是改革初试内容。着重考查考生的金融思维和表达能力、基本金融业务知识能力、合理应用金融技术手段能力等。

二是强化复试考核。在初试考核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考生职业素质和金融业务知识的深入考查。

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严格落实研究生招生录取信息公开要求,招生单位要准确、规范、充分、及时向社会公开招生计划、招生章程、复试录取办法、复试录取名单及咨询申诉渠道等招生工作重要内容,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

(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思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党建工作等情况】

1.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

本学位点开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为主线,基于最新的国情研究成果,增进学生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解和认识。

2.课程思政

本学位点注重提升教师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积极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线上培训,资助教师参加课程思政培训和研讨会。同时,鼓励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中。目前,《经济史》《公司金融》和《宏观经济学》三门课已列入学校思政课建设项目。2021年,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与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中融入思政内容。

3.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行政办公室牵头,学院工会学生工作办公室、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研究生教务办公室、本科教务办公室、学科办公室等共同负责日常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机制。

4.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教学案例建设中,将中国故事、中国文化、中国精神有机融入其中;开展“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中破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地位研究”等项目获得教育部、内蒙古教育厅立项支持。强化史学教育,增开《经济史》等课程,强化学生对民族间交流交往交融的认知,激发学生家国情怀;全部课程实现课程思政立项建设。将课程思政由课堂拓展为教、学、社会实践全过程。课程思政空间从教室扩展至第二课堂和田间地头,教学主体由教师扩展至学生和社会榜样,构建了思政教育新体系。

5.研究生党建工作

1)设置专职研究生党务秘书、党建联络员保证研究生党建日常工作管理的条理化、模块化。

2)严把入口,将思想政治素养作为首要考核

在金融硕士招生工作中,始终严把生源入口关,严格执行教育部研究生招生的相关政策与规定,秉持宁缺毋滥的原则,绝不为了扩大招生数量而放松对考生德育标准的要求。对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进行严格细致地考核,内容包括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方面。考核结果采用一票否决制,凡不合格者取消录取资格。

3)严抓过程,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根本目标

通过政治理论基础课程,讲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和历史沿革,引导金融硕士学生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和认同。通过研读国内外涉及商业道德的案例,充分掌握和熟悉国际通行、符合国家政策的商业道德准则,帮助学生树立基本的商业道德观。强调学术研究的伦理与底线,鼓励学生踏实向学、恪守学术道德、树立诚信理念。同时根据校的相关要求,每年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筛查,保证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教材建设情况】

1.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

通过开设专业选修、特色专题、大数据与金融科技、人文素养和专业实践等模块课程,将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2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

序号

课程名称

性质

学分/

总学时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1

金融理论与政策

专业必修课

3/48

第一学期

廉桂萍

教授

周莹

博士

2

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

专业必修课

2/32

第一学期

张彻

副教授

赵宇亮

博士

3

公司金融

专业必修课

3/48

第一学期

牛草林

副教授

宋云玲

教授

4

财务报表分析

专业必修课

3/48

第二学期

米 莉

副教授

袁学英

副教授

5

金融衍生工具

专业必修课

2/32

第二学期

梁斌

副教授

秦虎

博士

6

投资学

专业选修课

2/48

第二学期

吴金燕

博士

杨云峰

博士

7

国际金融

专业选修课

2/32

第二学期

吴晓华

博士

李婵娟

博士

8

私募股权投资

专业选修课

2/32

第二学期

徐瑞彬

博士

颉茂华

教授

9

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专业选修课

1/16

第二学期

贺立

副教授

李静薇

博士

10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

专业选修课

2/32

第二学期

秦志宏

教授

张彻

副教授

2.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

1)动态调整培养方案,响应社会行业发展需求

围绕培养兼具本土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金融人才的目标,立足区域金融人才需求,通过开设绿色金融、金融科技、数据挖掘等课程,动态响应行业人才需求。

2)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实施师生互评的教学评价方式,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结果纳入年终津贴分配方案,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

3.教材建设情况

一方面,本学位点采取了学院教授委员会教材审核措施,对开设课程使用教材进行严格审核,优先选择“马工程教材”,其次为国家级规划教材。另一方面,将开发高质量教材设为教师工作考核之一,形成薪酬激励。目前,已有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的《财务会计教学案例研究》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管理会计实践典型案例研究》两本研究型案例教材,配合课程教材使用。

(四)导师指导

【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行业产业导师选聘,研究生双导师制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1.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

学校与学院均制定了完备的面向校内导师与行业导师遴选聘用及培训的相关管理办法。其中行业导师的遴选,须是经校内导师推荐且有五年以上金融行业从业经历的中高层管理者或业务骨干。通过遴选获聘导师,必须参加校院组织的新任导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规范培训班。

2.行业产业导师选聘和研究生双导师制情况

“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2021年新增金融硕士校内导师3人,校外导师7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规模分别达到了13人和12人。

3.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依据现有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的背景专长,围绕现行三个培养方向,遵照“内外+新老”相结合原则,探索组建理论实务高度结合、方向培养、主题聚焦的“导师组”。新任导师首次指导学生数不超 2 名,且须导师组内成熟导师协助指导。

(五)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包括制度保证、经费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情况等】

1.制度保证

1)专业实践的整体设计。围绕塑造职业道德、夯实职业素养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学位培养方案设有包括实践时间、导师配备、资源条件、方式内容、考核评定等在内的完整专业实践体系。专业实践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

2)实践导师配置管理与实践方式内容。本专业学位已建实践基地均配置了专业实务能力强的从业者担任导师,并由合作单位管理。采取基地实践+学院推荐并举的方式,结合校内导师科研课题和实践导师工作重点,确定学生的具体实践内容,实践期间的管理以实践导师为主。

3)实践管理与考核。依据学生提交的标准化专业实践报告,选聘校内外行业专家组成专业实践答辩考核组,对专业实践的工作量、综合表现及实践反馈意见等给予等级评价,合格者得4学分,否则重新实践。专业实践报告及成绩报校研究生院备案存档。

2.经费支持

根据《内蒙古大学金融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制度》规定,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实施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指标控制的原则。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各项教学经费。且在保证总量的前提下实现逐年增长。2021年学校投入的专业学位实践教学经费为当年收取学费总额的36%

3.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情况

依托与区内外金融机构和投行公司签订建设的12个实践基地,构建起本专业学位金融专业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其中,联合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等机构,通过融入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和上交所推动投资者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工程等,为提升专业应用和职业能力、培养新时代金融人才提供了平台基础。

(六)学术交流

【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1.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本学位点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主要形式为参加学院举办的学术交流会议,2021年总计参与18次,学生受益匪浅。

2.国际合作交流改革创新情况。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现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中蒙俄经济研究院”、“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心”和“中日共同GIS应用与地域经济产业研究中心”。

 

(七)论文质量

【体现本专业学位特点的学位论文类型(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的情况。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的情况和论文质量分析】

1.本专业学位特点的学位论文类型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1)论文类型规范。根据《内蒙古大学金融硕士(MD)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办法》的规定,学位论文选题要体现专业学位特点,突出学以致用,须直接面向金融领域相关现实问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论文类型一般应采用案例分析、调研(调查)报告、专题研究、实证研究等。学位论文应能体现学生已系统掌握金融理论、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具备综合运用金融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性和实用价值。根据《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对学位论文格式、撰写规范和打印装订进行了规定,研究生在提交论文前进行自查、互查与导师审核,严格执行相关制度规定。

2)评阅规则。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制定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办法》,学院严格执行研究生院评审工作办法,实行全面“双盲评审”(简称“盲审”),评阅专家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3)核查办法。学位论文通过评阅后,学院要求送检论文必须导师同意并签字确认方可提交。2021年,金融专业硕士学位论文机检重复率均低于20%,通过率100%

2.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的情况

金融专业硕士论文强调问题导向、应用导向。2021年,金融专业硕士论文选题均以金融行业为研究目标,对金融实践中所遇到的实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的应对方案或建议。

3.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情况

毕业论文共分四个阶段完成,导师全程指导监督:①毕业论文调研与选题与开题;②毕业论文撰写;③毕业论文预答辩;④毕业论文答辩与成绩评定阶段。2021年,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经指导老师同意共计提交论文29篇。29位学生论文全部一次性通过查重、盲审与论文答辩。

(八)质量保证

【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分流淘汰机制等情况】

1.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

本学位点围绕培养目标,建立贯穿MF教育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体系。

1)在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陆续开设并逐步充实、完善与地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相适应的课程。强化管理思维、领导力开发等提升MF学生综合管理能力和软技术方面的课程。聘请具有企业、行业专家开设讲座或承担部分课程,借助金融行业实践教学基地,使教学现场化、教学模拟化。

2)在课程教学与评估方面,形成了MF教学督导管理制度、MF助教工作职责、MF教学档案管理制度、教师“立德树人”职责规定等制度和要求;实行了MF教师教学效果自评表、授课效果学生评价表、授课效果督导评价表等质量评价。形成了MF项目工作人员职责、考核薪酬办法以及学生评价表。

3)在学生管理与服务方面。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由专业学位教育中心主任和办公室职员全面组织、协调MF教育项目相关事宜。MF教育项目为每个班配备班主任,同时组建班委会。

4)在经费支持方面。内蒙古大学通过两种经费渠道支持专业学位的建设:综合性经费投入和专业学位学生学费在学校、学院学费分成。在MF教育项目学生学费分成方面,执行《内蒙古大学学费分配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

5)在网络平台保障方面。本学位点通过“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教育中心”网站平台发布相关信息。同时,“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仿真实验中心”可供MF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为金融专业师生提供金融软件、财务和审计实训教学平台。

2.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

依据《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办法》,形成了《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依据《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暂行办法》、《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内大发2015-52号)》,制定了《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论文指导教师管理条例》、《经济管理学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办法(2015)》,详细规定了学位论文指导教师条件、申请聘用程序、指导教师职责、学位论文指导流程、学位论文指导问责办法。参照内蒙古大学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制度、学位论文撰写规范要求、学位论文答辩制度等制度,通过对论文指导老师选择、论文开题论证、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匿名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的层层把关,从过程严格把控毕业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

3.分流淘汰机制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我校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管理规定,对没有按期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同学,实行延期毕业、留级学习、退学等方式。这样保证了培养质量和培养标准,达不到要求的不能答辩、不能毕业。

(九)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情况】

1.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党日等方式,动员所有的研究生开展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的大讨论,认真学习《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学位〔20109号)、《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等文件,主题可以选择学术失范存在的原因与危害、应当如何加强学术道德培养、我对学术规范的了解、我该怎么做等。截止目前,未发现学术不端行为。

2.立足“第一课堂”,将职业道德与金融伦理素养提升融入教育教学。把职业道德与金融伦理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开设选修课程;定期邀请相关从业人员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利用课堂开展职业道德与金融伦理教育。拓展“第二课堂”,将职业道德与金融素养提升融入实习实践。大力建设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实习、社会调研,在实践中提高职业操守水平和行业规范需求的能力。

(十)管理服务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情况,在学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情况等】

1.专职管理人员

本学位点成立了专业学位教育中心,配备四位专职管理人员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日常服务和管理。

2.研究生权益保障

第一,学生手册上明确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的权力。第二,学校成立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负责受理学生对处理或者处分决定不服提起的申诉。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由学校相关负责人、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负责法律事务的相关机构负责人等组成,聘请校外法律、教育等方面专家参加。

3.研究生满意度

本学位点以课程质量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高度重视课程教学质量,每年对15门专业课程进行满意度调查。2021年相关核心课程的学评教平均分达到96.85分,得到了学生和研究生教学督导组一致的好评。

(十一)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人才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建立情况,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发布情况,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1.人才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建立情况

本学科着力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能够应用金融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各类金融机构、咨询机构、企业及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培养了一批高素质金融人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

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学院研究生学生工作办公室对于往届毕业会进行回访,掌握学生的就业状况,对于应届毕业生则通过班级群、一对一沟通了解掌握学生的就业信息。

2.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发布情况

目前,2021届就业人数29人,毕业生供职于国有企业、党政机关、民营企业的人数分别为:62.07%13.79%10.34%

3.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本专业学位7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本地或远赴边疆地区就业,51.5%的毕业生选择金融服务行业就业,已经成为内蒙古及边疆地区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的输出基地,用人单位认同度、满意度反馈评价高。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下一页

文章内容导航: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第21页 
第22页 
第23页 
第24页 
第25页 
第26页 
第27页 
第28页 
第29页 
第30页 

上一条:6内蒙古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下一条:4内蒙古大学2021年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及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关闭

版权所有(C) 2005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 保留所有权
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大学西路235号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  邮编:  010021  E_mail:ndgs@imu.edu.cn  
  蒙ICP16002391号-1

研究生院 研究生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