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研究生报考数量、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生源结构情况,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如暑期学校等,吸引并招收更多的优秀生源;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本校、本专业免试生推荐工作,将一定比例的、在本科学习阶段成绩优秀、综合能力较强的本校本专业学生,接收为推免生,同时接纳来自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推免生。
2021 报考人数10人,一志愿录取人数7,一志愿录取比例7%。
(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思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党建工作等情况】
1. 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与成效
学院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统筹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努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是紧紧抓住思想政治生命红线。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五年来,学院按照“以一流党建促进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路,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了以党建工作为统领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落细“三会一课”制度,规范组织生活。教师党支部均按专业设置,实施了 “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支部书记均为党建与业务工作“双带头人”,有效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一流学科建设融合并进。
二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学院《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以及自治区《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坚持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全方位监督促进落实。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学院在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三全育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学好专业知识,积极为学生参与实践创造条件,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在课程思政项目申请过程中,学院获批6门课程,课程主讲人均为骨干党员教师。
三是处处体现“三全育人”鲜明导向。“三全育人”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提供了鲜明导向。学院着力推动三个协同,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其一,推动育人主体协同。建立专业课教师、教辅人员、思政队伍、管理队伍、服务队伍、离退休教师队伍等不同队伍之间的“沟通协商”机制,让各方面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其二,推动育人课程协同。制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方案,发挥思政课程的主渠道作用,课程思政要发挥好协同效应,深挖每一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将其贯穿教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各环节,确保课程改革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其三,推动育人模式协同。采用“需求主导、行业引导、学校主体”的模式,推动产学研融合的育人模式。以人才培养为主,以生产、教学和科研相辅,全面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充分运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相关资源,为社会输送专业性、创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机制。
2.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成效
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人才培养首位,不断加强政治引领,努力培养一流人才取得良好效果。
第一,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夯实基础,增强活力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学院有学生支部8个,,党的基层组织结构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强化了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对入党流程进行严格管理和多层次培训,切实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力度,平均每年发展研究生党员10余名,当前研究生党员比例达到34.62%。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得到加强。学院利用重大活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大纪念日、主题党团日等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每周举行升旗仪式,促使广大学生树立崇高思想品德,厚植爱国情怀,增强理想信念,加深了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了解,受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第三,政治理论认识不断深入。以支部理论学习为基础,坚决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主题党日制度,以形势政策和法治教育为补充,理论联系实际,平均每年党支部组织政治理论学习10次,采用支部集中学习、讨论的方式将思想政治理论活动引向深入。通过课程思政建设,使广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
第四,学生素质教育得到提升。学生发表学术论文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均得到显著提高,五年间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278篇,其中SCI为107篇。每年20余名硕士生、10余名博士生获得研究生创新基金,科研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广大学生专业技能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大幅提高。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教材建设情况】
为了保证与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建立了由学生评教制、教学督导制、同行教师与干部听课评议制构成的“三制并举”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除邀请教学督导员进行日常教学与质量的督查工作外,学院还有计划地组织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进行听课,同时组织学生对任课教师及其所授课程进行打分。针对教学上存在的问题,要求相关教师及时了解并加以改进,而且要提出下一年度持续改进的思路与实施方案。
1.课程教学改革
(1)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监控和提升主要通过教学质量评价来实现。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内蒙古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和《内蒙古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管理办法》,对研究生课程管理、任课教师、学生课程学习、课程考核、成绩和试卷管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生课程教学设有《内蒙古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记录表》,从上课考勤、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实现有据有理的教学监控。
(2)学校成立了研究生教学督导组,并通过课程检查、课堂听课、现场答辩、访问交谈、问卷调查、抽查教学文件等方式对研究生教学过程中进行督导,从而全面了解研究生教学及各培养环节情况的全程监控,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加强对其教学环节的监控。
(3)学院建立了由学生评教制、教学督导制、同行教师与干部听课评议制构成的“三制并举”研究生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每学期期末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对任课教师及其所授课程进行教学满意度反馈和教学质量评价,邀请教学督导员进行日常教学质量状况的检查工作,鼓励教师之间开展听课评议与观摩,党政领导干部按照《内蒙古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的要求,进行教学质量的调研与评价工作。
2. 持续改进机制
本学位点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以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升为导向,大力开展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注重针对性和发展性原则,打造优势特色学科,丰富教学内容。具体措施如下:
(1)建立由课程、专业、学院构成的“三级链接”教学质量持续改进与考核体系,在每学期课程结束时对持续改进情况进行自评,并撰写自评报告;
(2)建立“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年度自评报告制”,对专业教学质量状态进行总结,提出下一年度持续改进的思路。学院做好相关专业自评报告的审核及持续改进的评估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学院年度研究生教学质量报告,提出进一步改进方案。
(3)在每学年,针对上一学年质量监控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明显问题和改进方案进行整改。
(4)在每学期初,学科组召集所有团队成员开会讨论,共同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5)课程主讲老师每年参加校内外培训不少于1次,并结合优秀教学案例和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6)为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解和解决科学问题的力,根据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专题,组织学生通过文献查阅,案例剖析和课堂谈论等形式,以此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提升。
制度文件:(1)内蒙古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
(2)内蒙古大学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管理办法
硕士生主要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
序号 |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主讲人 |
主讲人 所在院系 |
学分 |
授课 语言 |
1 |
草地生态学 |
必修课 |
呼格吉勒图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3 |
中文 |
2 |
3S技术应用 |
必修课 |
牛建明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3 |
中文 |
3 |
草地资源与培育 |
必修课 |
宝音陶格涛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3 |
中文 |
4 |
牧草资源与栽培 |
必修课 |
刘志英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3 |
中文 |
5 |
现代生态学 |
选修课 |
李永宏、张庆、冯刚、王博杰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6 |
景观生态学 |
选修课 |
张庆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7 |
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 |
选修课 |
包铁军、程云湘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8 |
实验植物群落学 |
选修课 |
徐柱文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9 |
分子生态学 |
选修课 |
党振华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0 |
植物生理生态学 |
选修课 |
杨九艳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1 |
植被生态学 |
选修课 |
刘华民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2 |
田间试验设计 |
选修课 |
刘志英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3 |
草业科学研究方法 |
选修课 |
宝音陶格涛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4 |
草业工程 |
选修课 |
宝音陶格涛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5 |
自然资源生态学 |
选修课 |
包铁军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6 |
专业外语 |
选修课 |
冯刚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7 |
生态学研究方法 |
选修课 |
潮洛濛、王永慧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8 |
草坪学 |
选修课 |
王艳荣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19 |
专用草坪建植与管理 |
选修课 |
王艳荣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20 |
草类育种与种子学 |
选修课 |
王艳荣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21 |
绿地规划与设计 |
选修课 |
王艳荣 |
生态与环境学院 |
2 |
中文 |
(四)导师指导
【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依据内蒙古大学制定的相关文件要求,遴选导师(内蒙古大学关于制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的指导意见(内大发[2012]4号)),管理导师的指导工作(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试行)(内大发[2008]39号))。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工作强调以科研为导向,要求导师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主持一定级别的科研项目,拥有充足的科研经费,而且还关注导师管理学生的能力。学校每年都要开展研究生导师遴选工作,不断充实导师队伍。在导师管理方面,对新增选的导师进行上岗培训。在招生时,将招生指标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与经费、学生学位论文质量等关键要素挂钩。同时,对在研究生培养中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导师进行表彰。
要求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学校与学院的相关规定,规范培养方案的制定、开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与送审等环节。
(五)学术训练
【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及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包括制度保证、经费支持等】
在课程体系中,课程总体内容组成里,安排了实践教学内容。同时对新入学的研究生,由导师负责到相关的研究基地或实验平台进行实践,现场了解有关实践内容。
本学位点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研究生的学术训练工作,形成了“助教、助研、助管”的学术训练体系。助教即研究生协助导师完成学位等重要课程的教学工作。期间,通过参与教学,不仅强化了研究生对相关领域理论的学习,而且锻炼了组织与管理能力;助研是通过参与导师或者指导小组的科学项目,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系统的科研训练,包括实验设计、野外观测、室内分析测试、数据整理与分析、学术论文撰写等多个环节,为其今后的科研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锻炼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助管即参与项目(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交流与管理能力。
本学位点能够保证百分之百的研究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使得研究生的学术训练与学术交流有了充分的经费保障。2020年,有12名研究生获得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的资助。
(六)学术交流
【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学术交流也是开展研究生学术训练的重要手段。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国内外学来学校或者学院做学术报告,让学生广泛涉猎不同领域,活跃学术氛围,激发学术兴趣;另一方面,也积极鼓励“走出去”,参加国内和国外举办的学术活动,争取做口头报告或者做墙报展示,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七)论文质量
【体现本学位点特点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的情况和论文质量分析】
严格执行学校出台的《内蒙古大学关于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的若干规定》以及学院制定相关制度,落实论文审核制度,包括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学位论文双盲评审等,以保证论文质量,只有合格者方可进入答辩程序。目前,本学位点的硕士学位论文全部采用盲审。2021年,有一名同学被学校抽中参加学校送申,其余毕业生全部参加了院校相关专家进行双盲审。合格率100%
(八)质量保证
【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分流淘汰机制等情况】
从入学的课程选择、学分考核、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及撰写论文答辩,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
依据《内蒙古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外国语学位课考试和申请学位外国语实施细则》等相关制度,落实分流淘汰。在学习方面,依据学位课程成绩评定淘汰或降级。另外,依据外语课程结业成绩、大学英语四级要求等确定延期毕业;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开题与中期考核的手段,监督检查研究进展。2021年,没有研究生被淘汰分流。
(九)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情
况】
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维护本学科良好教育教学秩序,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遵照学校制定的相关文件精神,在日常管理、学籍管理、学位培养等方面均严格把关。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除了为研究生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外,还利用多种渠道、以不同方式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增强学术规范。例如,邀请专家学者开展科学诚信讲座、在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授课内容、论文评审与答辩环节对学术不端的严格处理,等等。
(十)管理服务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情况,在学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情况等】
建立了研究生奖助评审委员会、研究生学生会、研究生贫困评审委员会三个主要机构,保障研究生相关权益。
满意度调查表明,硕士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普遍很感兴趣,学习风气也很好;绝大多数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对教学、科研达到了满意及以上水平。
(十一)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分析,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2021年毕业人数4人,就业率75%。
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质量从总体素质、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知识结构、专业知识、实际工作能力、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外语实际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等14个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评价较高,其中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素质、敬业精神、合作精神的总体评价最高,毕业生所具有的扎实的知识结构、实际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表现受到单位的普遍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