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学位授权点研究生报考数量、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生源结构情况,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招生选拔机制,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2021年,本学位点研究生报考数量为640人,录取90人,录取比例14%。生源结构上,省外8%、省内92%。
为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从源头上保障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第一,通过座谈、政策讲解等措施,鼓励本校学生报考;第二,接受各校推免生,通过笔试和面试提早锁定优秀生源;第三,加强初试、复试筛选,把更适合研究生学习的学生选拔出来;第四,接受外校调剂生,使高分调剂生成为保障生源质量的一个途径。
(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思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党建工作等情况】
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加强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成立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积极组织导师申报课程思政改革试点示范课,选派教师参加校内外各类课程思政集中培训,及时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工作。做好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成立融媒体中心和网络思政工作室,依托学院官网、官微平台,讲好师生励志故事,提高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2021年本学点开展的典型性的思政教育情况
时间 |
主讲人 |
主题 |
2021年12月5日 |
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毛湛文,中国记协张百新等 |
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校“共上一堂马新观课” |
2021年10月8-11日 |
延安大学新闻系主任郭小良、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丽萍、新闻系主任刘寒娥 |
“寻根红色新闻,坚定理想信念”延安新闻革命纪念馆学习 |
2021年10月16日 |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丽萍、新闻系主任刘寒娥 |
寻访大青山抗日革命游击根据地旧址 |
学位点配有2名专职辅导员,负责研究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奖助学金的评定等工作。对专职辅导员进行到岗培训,使其充分了解研究生辅导员的职责和岗位重要性。
通过研究生的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常讲座及活动,强化研究生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每年开展入学教育,审核开展的研究生论坛及各类学术讲座、活动有30余场,通过各类活动,有效的增强了研究生的理想信念。
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新闻系研究生党支部扎实稳定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进步。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方面,新闻系研究生党支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多次组织参与了关于“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的党课活动,例如党史知识竞赛、党史小课堂等,同时定期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党小组会议;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方面,党支部积极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并进行党员和党员干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党员同志积极履行党员义务方面,党支部多名党员干部及党员自愿积极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活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新闻系研究生党支部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2021年新闻支部共有学生党员31人,新发展学术研究生党员3人、转正4人。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教材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情况如下:
课程名称 |
教师姓名 |
职称 |
学时 |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 |
郭志菊、乌云 |
教授、教授 |
32 |
新闻报道与策划 |
刘寒娥、吴琼 |
教授、副教授 |
32 |
新媒体内容运营 |
张丽萍、乌兰 |
教授、副教授 |
32 |
全媒体传播理论与实践 |
马强、刘研 |
副教授、讲师 |
32 |
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 |
塔娜、王书斌 |
副教授、讲师 |
32 |
文化产业案例分析 |
张君浩、冬叶 |
教授、教授 |
32 |
媒介伦理案例分析 |
高炜、乌日吉木斯 |
教授、教授 |
32 |
网络舆论与舆情分析 |
刘艳婧、闫伟华 |
副教授、副教授 |
32 |
本学位点以建设高水平研究生课程体系为目标,课程设置注重基础性和前沿性。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训练。根据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社会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需求,定期修订和完善新闻传播学研究生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鼓励教师不断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推进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法的应用。全面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
建立并完善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建立了研究生课程教学辅助案例库。建立课程跟踪评价体系,持续改进教学质量。聘请业界导师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开办前沿讲座,指导学生媒体实践。强化了学生媒体实践环节的训练。要求学生在媒体进行不少于6个月的实训,强化课堂讲学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训基地建设。
相关制度:
1.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
2.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研究生主干课教学大纲
3.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近三年每学期课程表
4.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要求
5.内蒙古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考核管理办法
6.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JC)培养效果考核(暂行)方案
教材选用审核方面严格把关,建立健全教材全流程把关机制,建立完善教材管理工作机制,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
(四)导师指导
【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行业产业导师选聘,研究生双导师制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
本学位点建立了双导师指导制。校内导师与业界资深媒体人形成梯队合理、层次分明,学术理论及实践经验并重的特色导师团队。校内外指导教师配备为 1:1,师生比平均为 1:1.5。
本学位点建立了严格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选拔制度及在岗考核制度。在导师选拔方面,按照学校的相关要求,每年定期组织符合条件的教师参与硕士研究生导师遴选,从科研项目、学术论文、学术著作和科研奖励等方面衡量教师的研究生导师申报资格。对于新选拔出的硕士研究生导师要求其必须参加由学校研究生院组织的入职导师培训。业界导师选聘重点考虑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是否来自知名媒体、是否主持过行业重要项目、是否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否在我区乃至全国媒体行业中拥有较高知名度、是否获得过多项行业重要奖项等条件。所聘业界导师大都具有岗位职务、专业职务或行业职务,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媒体管理经验。业界导师在上岗前,必须接受关于师德师风及研究生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培养质量等方面的专门培训。
严格要求研究生导师至少每两周对研究生进行一次系统指导,每个月至少填写一次指导过程记录。导师在指导研究生过程中,主要侧重以下几方面内容: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校内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科学、严密的个人培养计划和科学研究研究计划,业界导师负责指导研究生制定科学的专业实践计划。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实行过程管理,并按要求认真填写《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导师指导学生过程记录手册》。学院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调研导师指导学生过程的实际情况;定期抽查指导过程记录手册填写情况,并将抽查结果予以公布。
在导师考核方面,学位点定期组织专家对在岗导师进行评审,综合评议其科研、教学及研究生培养成果,对于考评不合格的,将限制或减少其招生指标。
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同时成立导师组,建立协作培养模式。本学位点严格执行教育部制定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严格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崇高使命”要求,严格要求导师遵循“精心尽力投入指导”、“正确履行指导职责”等要求。本学位点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制定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指导教师条例》等规章制度,并细化条例。
相关制度:
1.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
2.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
3.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双导师”制培养与管理办法
4.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课程教师教学评价办法
(五)实践教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包括制度保证、经费支持,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情况等】
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效互动,形成了面向实践、职业导向、学用结合的教育模式,将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同时注重理论对于实践的指导。2021年本学位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如下:
序号 |
活动或成果名称 |
时间 |
活动或成果简介(限200字) |
1 |
百年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 |
2021-10 |
2021年10月9日至11日,我院组织新闻学系教师和研究生赴延安开展“百年红色新闻事业寻根之旅”实践教育活动。师生们走进红色新闻现场,追寻红色历史,开展红色新闻实践,感悟新闻人的使命和初心。师生们还参观了延安大学校史馆、路遥文学馆、融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双方并就人才培养、专业实践教学、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科研与研究生工作等开展了交流与探讨。 |
2 |
“青山依旧在 精神永相传”寻访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 |
2021-10 |
2021年10月16日,内蒙古大学新闻学系教师和研究生们迎着朝阳,走进大青山革命老区,重温烽火岁月的红色故事,传承抗战英烈的红色精神。此次活动中学生们对“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展馆”的负责人进行了采访,全面了解了大青山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艰苦抗战事迹,同学们被革命先烈的红色精神深深感动,用自己的一篇篇采访稿件完成了一次红色精神洗礼。 |
3 |
学院师生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内蒙古经济研究中心共同完成《2020年内蒙古网络舆情报告》 |
2021-04 |
我院2020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参与了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内蒙古经济研究中心主办的《2020年内蒙古网络舆情报告》的撰写工作。该份报告基于大数据平台,通过对内蒙古网络舆情热度时间演化、地域分布,舆情主题分布,舆情传播媒介,舆情热词等进行量化分析,助力内蒙古网络舆情有的放矢。2021年4月28日,我院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内蒙古经济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了《2020年内蒙古网络舆情报告》发布会。 |
4 |
互动式电子书《往哪走》:第七届韬奋杯全国图书编校暨高校编辑出版能力大赛(学生组)三等奖 |
2020-02 |
作品以女生寻求自我的过程为主线,主题鲜明集中,使用方正飞翔软件进行互动效果设计,在互动效果中层层推进内容,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 |
5 |
H5《青铜葵花》:第八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优秀传播奖 |
2021-03 |
作品利用H5的形式,结合闯关的情节设计,将儿童读物《青铜葵花》的情节简要且有吸引力地展示出来,有效利用移动端的互动方式传播推介图书 |
6 |
五四青年节新华社重点社办报刊进校园活动 |
2020-05 |
为进一步发挥实训基地人才培养实效,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内蒙古中心特邀请内蒙古大学参与新华社主办的“五四青年节新华社重点社办报刊进校园活动”,与全国知名高校进行联动,扩大内蒙古大学的影响力。活动中举办了“新锐青年说——新华社青年记者编辑与高校学子对话活动”““邀你做主编”——新华社报刊电子号外”“悦读新华,我当主播”——新华社报刊阅读活动”。活动弘扬了“五四精神”、培养当大学生正确的新闻观。 |
7 |
2021范长江行动云采访内蒙古行——走进敕勒川草原 |
2021-09 |
2021年9月17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团委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呼和浩特市委宣传部、新城区委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青年联合会、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共同举办了“2021范长江行动云采访内蒙古行——走进敕勒川草原”活动。内大新闻系部分同学跟随大公报社老师,连线香港同学,先后来到蒙草种业中心、敕勒川草原、野马图村,通过线上线下采访,了解当地环境治理措施,感受新兴生态科技成果,聆听村民讲述乡村振兴故事。 |
8 |
MV《我的祖国》 |
2020-01 |
本片刊载媒体有教育部微言教育平台、学习强国。本片内容于2020年1月12日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本片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
9 |
MV《我和我的学校·追梦2035》 |
2021-01 |
本片刊载媒体有教育部微言教育平台、学习强国。全网点击量突破1万。本片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
10 |
MV《把一切献给党》 |
2021-06 |
本片刊载媒体新华网。全网点击量突破200万。本片由教师带领学生完成。 |
2021年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3万元,参与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单位包括: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内蒙古中心、新浪网技术(中国)有限公司、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北京清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内蒙古大学党委宣传部、东胜区融媒体中心、赛罕区融媒体中心等。
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相关制度:
1.内蒙古大学提升综合实力教学实验平台和教学建设与改革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2013年)
2.内蒙古大学各专业学位培养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
3.内蒙古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效果考核(暂行)方案
4.内蒙古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办法
5.与内蒙古大学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协议书
6.新华网内蒙古频道与内蒙古大学共建联合培养基地合作协议书
7.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制度
8.联合培养基地经费投入
9.联合培养基地管理办法
10.联合培养基地实训岗位工作制度
11.联合培养基地实训计划及大纲
(六)学术交流
【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2021年本学位点共有6人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活动8次。其中,国家级会议6次,发表高水平报告论文6篇;省级会议2次,发表高水平报告2篇。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提高了创新能力,拓展了专业视野,提升了学术研究能力。
(七)论文质量
【体现本专业学位特点的学位论文类型(如调研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项目管理、艺术作品等)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制定及执行情况,强化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导向的情况。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的情况和论文质量分析】
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本学位点严格实行开题答辩、预答辩、双盲审等制度。第二学期期中进行开题答辩,通过答辩的学生方可进行论文写作,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参加第二次开题答辩并延期毕业。第三学期期末进行预答辩,通过的学生方可参加论文送审。本学位点毕业论文全部实行校外双盲审制度,通过校外盲审的论文方可参加答辩。
2021年5月本学位点申请毕业同学89人,有3名同学论文外审未通过,5名同学毕业论文答辩未通过,这8名同学都需延期毕业,论文进行仔细修改合格后方可申请再次答辩。经过修改后,8位同学于2021年底顺利通过了答辩。
相关制度: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规程
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办法
(八)质量保证
【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分流淘汰机制等情况】
强化全过程培养,确保各培养环节和培养主体落实责任。根据学科发展要求和本校办学特色,制定学位授予质量标准;按实际情况和需求修订培养方案,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明确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论文考核不合格的分流和退出标准,并严格实施。严格执行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于关键时间节点进行考核。教学督导深入课堂,与学生评价和教师自评形成教学评价体系,保障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加强学位论文管理。学位论文需经过开题、预答辩、导师审核及校外匿名评审合格才能进入答辩环节,答辩要求严格,把好最后培养关口。答辩合格的论文需提交学校学位委员会审定,通过后方可授予学位。
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组织导师学习《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文件精神,落实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对新上岗导师进行培训,连续上岗的导师实行定期培训,确保研究生各项培养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在指导环节中落地见效。导师参与到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到论文指导的全过程培养之中。
分流淘汰机制。第一,严格执行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对思想品德有问题,学习成绩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研究计划不明确的学生,实行延期开题。对长期不达标的学生实行延期毕业或不毕业,以此方式强化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第二,实行开题答辩制度,学术研究生在二年级秋季学期开题答辩,通过开题答辩的学生才可以开始进行学位论文的写作,未达到要求的学生延期后参加二次开题答辩。第三,实行严格的论文复制比检查制度,论文复制比超过学校要求比例的,直接延期毕业。第四,实行严格的论文双盲审评审制度,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论文全部实行校外双盲审制度,且只有导师同意外审的论文才能进入外审环节,导师对论文质量进行源头把关。外审出现不合格情况,要求学生进行修改后重新送审,对再次送审不合格的论文直接延期毕业。
相关制度:
1.内蒙古大学关于专业学位教育管理的规定
2.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暂行办法
3.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格式
4.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流程
5.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九)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情况】
学风教育被纳为本学位点教书育人的重要内容,是研究生入学的首要教育环节。在日常工作中,学院通过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端正学术行为。
每年举办研究生入学教育,组织学习研究生手册。把学术道德、学术伦理以及学术规范内化于导师的日常指导、课程教授和日常讲座中。
在学生和教师的学术行为方面,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暂行办法》监督学术不端行为、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
为建立良好的学风,促进研究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本学位点严格按照《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中的要求对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遵守国家政策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思想状况和行为表现进行思想考核。
在教师师德师风要求上,严格执行把师德师风作为导师选聘的第一标准,落实师德师风一票否决的制度。
相关制度:
1.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双盲评审工作暂行办法
2.内蒙古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办法
3.内蒙古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暂行办法
(十)管理服务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情况,在学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情况等】
学位点配有专职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2名和专职辅导员2名。建立毕业生就业包联工作机制,由学院书记、院长牵头,以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为主体,与一般教师联动,调动各类资源帮助研究生就业。
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有:一是各类助学金保障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包括国家助学金,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等;二是对研究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认定,并根据困难等级进行补助。在读期间,若家庭发生变故,还可申请研究生临时困难补助。有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绿色通道入学及资助。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新生资助学费、路费和短期生活费,缓解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暂时学习和生活困难。三是培养设施完善,拥有自治区级教学实验中心,满足研究生的各种实训需求。四是图书馆馆藏丰富、数据库资源充足,食宿条件较好,每年进行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调查,近两年调查满意度为100%。
(十一)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人才需求与就业动态反馈机制建立情况,人才需求和就业状况报告发布情况,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2021年本学位点授予学位人数为121人,初次就业人数72人,初次就业率约为60%。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党政机关,就业人数26人,占已就业人数约为36.1%;在国有企业就职人数共计15人,占就业人数的20.8%;另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人数为10人,占已就业人数约为13.9%。
从用人单位对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的意见反馈来看,总体印象良好,评价很高,毕业生职业发展状况良好。下面总结如下:
用人单位认为,本学位点研究生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高,能够胜任所在岗位或单位发展要求;团队合作意识、工作责任意识、社交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