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研究生报考数量、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生源结构情况,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本位点博士研究生采用统考招生、硕博连读和申请-考核制三种方式招生,招生过程包括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等环节。在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中进行硕博连读考核,择优选拔培养潜质突出的学生转入博士阶段学习。做好申请-考核招收博士生工作,强化能力考评。积极选派指导教师到周边高校进行招生宣传,鼓励吸引校内外优秀硕士研究生报考或硕博连读攻读博士学位,招生遵循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总体原则,促进博士研究生生源结构不断改善。为保证生源质量,学校和学科不断调整招生政策,先后出台了博士研究生报考、录取和奖励的政策和办法。
2021年,本学位点招收博士研究生8人,其中硕博连读转博5人占招生总人数67.5%,申请考核3人占招生总人数32.5%,生源均来自于本学位点硕士研究生。
(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思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党建工作等情况】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建立党政领导、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全员参与的育人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育人全过程。
1.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开展党课夜校学习,院领导、支部书记给学生讲党课和形势政策课,在课堂这一思政教育主阵地之外,集中开展专题思政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进行文化育人;进行“观百年党史,忆伟大征程”—全体党员系列党史集中学习,切实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2.推进课程思政改革。
按照课程思政要求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挥导师和任课教师作用,挖掘物理相关思政元素,将我国尖端科技成就潜移默化地融入教学和科研全过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民族自豪感和为国家科技事业献身精神。发挥国家名师、全国模范教师作用,带头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为青年教师引导示范。依托教研室、课程团队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分享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生物信息学”及其课程团队于2021年获批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
3.建设研究生辅导员队伍。
按照以专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年青教师、退休教师、优秀研究生充实思政工作队伍,将导师列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第一责任人。要求专兼任思政辅导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期业务培训。把担任1年学生思政工作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在职务职称晋升、绩效工资分配给予适当倾斜。
4.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建立党政领导、导师、辅导员,学生信息员一体化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立党政领导包联制,信息联动,责任分解到人。定期召开意识形态专题会议,专门部署工作。严格网站、微博、微信平台等阵地报备和管理,严格学术讲座管理,由分管院长负责,党政一把手审批制度。开展信教师生统计和学生思想动态调研,强化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防范了不良意识形态和校园宗教渗透,推进民族团结,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5.加强研究生党建工作。
选拔“双带头人”担任支部书记,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加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导师作用,注重学生思想引领,从严把关,吸收优秀研究生加入党组织。将科研工作和党建及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同时,做到党建与中心工作两促进,两不误。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教材建设情况】
1.课程教学改革
(1)完善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围绕基础核心课程,建立“热物理系列课程”“量子物理系列课程”等本硕博一体化系列课程群,重组、精炼课程内容,实现本硕博课程有机衔接。李前忠教授主持的“生物信息学”获评2021年度内蒙古自治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的授课教师和教学团队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崔鑫副教授主持的“群论”和李天天副教授主持的“光伏材料与器件制备工艺”获2021年学校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立项资助。核心课程见表4-1。
(2)在课程教学上力求做到基础性和前沿性结合,科学合理的开设相关课程。构建专业学位课、方向选修课两大模块,设置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计算物理、生物物理四个学科方向选修课程群,打破各研究方向课程选修界限,突出个性化培养,支持在导师组指导下,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取多样化教学模式。学位课程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选修课以学生主讲为主,教师引导讨论,提升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科教融合,突出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全国模范教师班士良教授和全国师德标兵李前忠教授等均承担相关课程的讲授任务。邀请国内外专家做专题授课,例如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刘国东研究员讲授先进电子检测方法,中科院半导体所骆军委研究员讲授专题计算方法。
(4)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根据课程内容,采取考试、撰写课程报告、课题汇报等课程考核方式,将回答问题、讨论课表现等折合分数计入课程成绩,未通过须进行课程重修。
(5)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对实践性强的课程,采取理论+实验教学模式,部分课程内容在实验室完成。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一流课程《工业化单晶硅太阳电池制备工艺优化虚拟仿真实验》,实施研究生线上线下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
(6)加强精品教材建设。通过研究生精品课程带动配套教材建设,以科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高等统计力学导论》为引领,打造《群论》《非平衡统计理论》等高质量研究生教材。
表4-1 核心课程(不含公共课)
课程名称 |
课程 类型 |
主讲人 |
主讲人 所在院系 |
学分 |
授课 语言 |
固体理论II |
必修课 |
班士良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汉语 |
凝聚态物理学I |
必修课 |
赵国军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汉语 |
多粒子物理学 |
必修课 |
赵国军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汉语 |
粒子物理 |
必修课 |
张丹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汉语 |
量子场论 |
必修课 |
李润辉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汉语 |
原子核物理 |
选修课 |
赵振兴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功能基因组学 |
必修课 |
张利绒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汉语 |
结构生物信息学 |
必修课 |
李前忠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汉语 |
非平衡统计物理学 |
选修课 |
李宏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
选修课 |
朱成军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高等磁学 |
选修课 |
赵世峰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显微结构分析 |
选修课 |
刘奕帆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铁磁学理论 |
选修课 |
周文平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团簇物理 |
选修课 |
赵世峰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计算物理专题 |
选修课 |
宋铁磊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低维凝聚态物理 |
选修课 |
刘志锋 |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汉语 |
2.教学质量督导
(1)严格落实学校研究生教学管理规范文件,制订学院《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研究生课程教学要求》等管理规定,保障教学有序开展。
(2)严格要求任课教师按照已备案的教学大纲开展教学,调停课须提前通过分管副院长审批。
(3)党政领导班子、教授委员会、导师组、教学督导通过座谈会、听课等了解课程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督导,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过独立的研究生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对教学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
(四)导师指导
【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严格遵照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指导教师导师遴选条件遴选研究生指导教师。在评选过程中,严格遵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学科学位委员会分委会初评、校外通讯评议、申请人答辩、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评审等遴选程序择优选聘。
对新聘任的研究生指导教师,由研究生院进行组织岗前培训。建立研究生指导小组培养制度,由相同或相近专业研究方向的资深指导教师和青年指导教师组成研究生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为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教学、学位论文要求在指导教师小组商讨下确定。
严格执行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导师评价考核办法,对认真履行导师职责、成绩显著的导师,在晋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对于不能履行导师职责、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严重后果的导师,停止其招收研究生,并根据学校有关规章制度,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分。
2021年本学位点共有4名教师新聘为博士生导师,无导师被停招和受相应处分情况发生。
(五)学术训练
【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及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包括制度保证、经费支持等】
依托各类科研创新项目,搭建研究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平台。所有博士研究生均参与指导教师或指导小组成员主持的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科研项目,研究生直接参加科研项目,在导师指导下完成项目研究工作,通过完成项目研究内容对研究生进行严格的、完整的、系统的科研训练,立足学术需求,把项目研究过程作为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主要途径。
另外,为引导博士研究生自主创新,积极鼓励他们申报内蒙古大学和内蒙古自治区设立的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生通过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和内蒙古大学科研创新项目,充分锻炼和提升自身科研和创新能力。2021年研究生独立申请获批自治区创新研究项目3项,资助经费3.1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提升了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提供了制度和经费上的保障。
克服疫情影响积极组织开展与学术研究相关的线上讲座培训。为了提高博士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邀请大连理工大学赵纪军教授专门讲解英文科学论文写作与投稿技巧。另外,研究生学习期间须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由专人填写学术活动记录表,记录学术活动情况。学术活动的基本形式为讨论班、前沿讲座和学术报告。各课题组坚持每周一次的讨论班。
在上述措施和制度保障下,本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术成果水平不断提升。2021年,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和主要参与者发表SCI论文40余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自治区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
(六)学术交流
【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学点克服疫情不利影响,积极扩大学术交流,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学术和教学交流,全年邀请国内外专家做学术讲座20余次。承办“第十三届计算纳米科学与新能源材料国际研讨会”,南京大学王广厚院士致开幕词,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魏苏淮教授、北京理工大学姚裕贵教授、大连理工大学赵纪军教授、北京大学孙强教授、复旦大学徐昕教授、清华大学李隽、郑州大学周震教授等135家单位550余人参会,蔻享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实时在线观看人数总量高达5.4万人。
(七)论文质量
【体现本学位点特点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的情况和论文质量分析】
严把研究生论文质量关,对学位论文采用评优、检测、评审和抽检等制度,学校出台相关文件,按《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办法》要求,对论文抽检不合格者,追究指导教师责任。为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博士学位论文全部进行文本重复检查,并采用双盲评审制。近年来,所有申请学位的博士论文均通过重复检查、双盲评审和论文抽检。在自治区、学校优秀学位论文评选中取得良好成绩,2021年有1篇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获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
(八)质量保证
【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分流淘汰机制等情况】
为严把研究生论文质量关,对学位论文采用评优、检测、评审和抽检等制度,学校制定《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实施办法》,对论文抽检不合格者,追究指导教师责任。为保证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博士学位论文全部进行重复检查,同时采用双盲评审制定。按照《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要求,结合2020年3月学院讨论制订的《研究生学习培养过程要求》,对导师指导、课程学习、论文发表和学位申请等做出了明确要求。本学位点所有申请学位的博士论文均通过重复检查、双盲评审和论文抽检。
本学位点严格执行分流淘汰机制。对于成绩突出的优秀硕士研究生在二年级结束前可申请攻读博士学位,转入博士学习阶段。对博士研究生在毕业要求方面制定严格标准,没有按期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的博士研究生,进行延期毕业、申请硕士学位毕业、退学等方式。
(九)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情况】
本学位点高度重视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在研究生第一学期开设《研究生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并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学风建设,在新生入学教育、论文开题、答辩等各个方面进行多种形式的学术道德、学风建设教育。建立相关机制,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学位论文进行全面查重,论文检测结果机检重复率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小于15%,不合格者取消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学校和学院组织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就学术道德、学风建设等问题召开报告会,邀请内蒙古大学班士良教授、李前忠教授就科学思想方法、学术道德规范等为题进行报告。2021年度本学位点无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十)管理服务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情况,在学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情况等】
学校制定相关文件,明确责任、重在教育引导,强化为研究生服务意识,学校纪委监察室进行有效监督,研究生会和研究生党支部维护和保障研究生利益。学位点日常管理实行三级管理,学校层面由研究生院和学生工作处全面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毕业、奖助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方面工作,研究生院设立招生办公室、培养与学位办公室,学校学工处设立研究生管理科、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学院设立教学科研办公室、团总支、学生工作办公室、研究生辅导员,负责研究生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课程安排、学校政策落实等具体工作;研究生学业由指导教师具体负责。
(十一)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分析,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1.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及就业去向分析
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本学位点博士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100%,就业单位分别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内蒙古科技大学、汕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三个单位。2021届硕士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为81.67%,到2021年12月31日硕士研究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86.67%。其中在国有企业占26.67%、其他企业占16.67%、事业单位占6.67%、中初等教育单位占26.67%、机关占1.67%、自由职业者占0%、升学占8.33%。
2.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内蒙古地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各盟市经济条件落后,引进人才相对困难,本学科毕业研究生成为自治区基层单位和旗县中学的重要人才储备。相关用人单位对我院的毕业研究生在素质和能力表现方面给予了一致好评,认为他们认真细心,责任心强,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能承受相应的工作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