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本学位点研究生报考数量、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生源结构情况,以及为保证生源质量采取的措施】
本学位点招生选拔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学校相关招生管理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维护考生权益和学校声誉。整个招生过程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复试全部按照“资格审查、复试笔试、外语听力、综合面试和体检”的程序进行。
为保证招到高质量的生源,该学科每年都设立专门的由院长、学科负责人、导师、学生代表组成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全程监控招生工作;复试时按照“德才兼备,择优录取”的原则,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理论基础、专业特长和创新潜能等。
本学位点招生、录取相关规定及招生组织等做了如下工作:
1)在学院网站进行宣传,根据学院学科特点,分析学科优势及学科特点,研究生的科研情况及就业前景,引导考生报考研究生。
2)发挥学科优势,到校外组织优秀生源,到地域优势差,学科优势好的学校进行招生宣传。
3)走出去发挥导师的作用,请导师用学术交流、对外讲学的机会,做好学科的生源宣传工作。
4)引进来,举办校外优秀生源(推免生预选)暑期学校活动,对来自有外推名额高校的优秀生源,可以通过暑期学校对考生进行考核、面试,考核合格者考生只要取得本科学校外推名额即可予以预录取。
5)组织在读研究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招生宣传。专业教师到地方及兄弟院校进行走访和招生宣传。
随着学位点办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招生宣传力度的加强,本学位授权点报考人数逐年增长,录取比例、录取人数稳步增长,生源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生源结构趋于合理。本学位点2021年研究生报考数量120人,其中博士研究生40人、硕士研究生80人;录取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3人、硕士研究生62人,录取比例79.2%。招收的博士研究生中通过“申请考核”录取30人;招收的硕士研究生均为普通招考生源。本学位点生源均为化学相关学科毕业生,很好地满足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思政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课程思政、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党建工作等情况】
本学位点按培养方案,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2门,打好学生理论基础,着力推动专业课进行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科技报国之志。按1:200配备研究生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资助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等各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举办“桃李学术论坛”拓展学生科研视野、提升学生科研素养;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围绕重要时间节点、重要事件开展如升国旗仪式、主题文化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院不断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更好地凝聚师生、服务师生、代表师生。研究生党支部设在教师党支部对应的学科上,共有研究生党支部4个。选拔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研究生担任支部书记,选优配强党支部书记。党支部工作机制健全、职责分工明确、工作开展有声有色,建立党员志愿服务先锋岗,努力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4个支部先后被学校党委评为“样板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最强党支部”。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及主讲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和持续改进机制,教材建设情况】
本学位点开设的课程可以分为四类: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四类。
本学位点开设的核心课程有高等无机化学、无机材料化学、高等分析化学、分子光谱与色谱分析对称性与光谱学、X射线衍射学、高等有机化学、高等有机合成等8门课程,涵盖了化学学科的主要学科方向。授课教师都具有副教授以上或博士学位。同时,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要求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为突出的科研成果。本学科还开设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部分课程采取导师组集体讲授的方式。教学方法多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问题与学业论文等形式为主。
本学位点建立课程建设持续改进机制,包括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和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机制。
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
实行校、学院、系三级研究生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了由校领导、教务处、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院长、研究生分管副院长、教学办公室、系主任和学生助理等组成的教学管理体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全校教学工作的组织领导,贯彻落实学校关于教学工作各项决定和工作计划,组织制定本科教育的发展规划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和学院建有两级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党政一把手亲自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院长负责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
2)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机制
学位点根据自身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内部评估体系。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部门组织的督导组以定量不定时的方式随堂听课,填写听课记录表,提交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形成对教学效果与教育目标达成状况的评价。
教材选用均严格遵守《内蒙古大学教材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一条规定的教材选用基本要求,并遵循“基层教学组织审查、学院教材审读小组审读、学校教材审核专家委员审议、学校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审批“的四级选用管理模式。
(四)导师指导
【导师队伍的选聘、培训、考核情况,导师指导研究生的制度要求和执行情况,博士生导师岗位管理制度建设和落实情况】
学校对导师制定了严格的遴选(内大发〔2020〕29号文件)、考核机制,推进了导师队伍制度化建设,使得导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尊重人才成长和学术发展规律,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行为,加大质量和贡献指标的权重。在导师评聘中体现重创新质量和贡献的导向,全面考察师德、教风、创新和贡献。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岗前培训,选派5名导师参加学校组织的2021年度“科学规范导师指导行为 建设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所有导师均完成了2021年度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选拔内蒙古自治区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内蒙古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为保障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监督,学校出台了《关于开展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的通知》,对研究生教学课程进行听课、检查、访问交谈、抽查教学内容。在指导研究生的过程中,严格执行学校与学院的相关规定,规范培养方案的制定、开题、中期考核、论文撰写与送审等环节。
(五)学术训练
【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及科教融合培养研究生成效,包括制度保证、经费支持等】
本学位点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在制度上、经费上给予充分支持。在校的研究生全部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术能力得到了训练与提升。
制度方面:(1)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规定了不少于8学分的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环节。(2)规定“助研”可承担导师安排的各种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专业设计、调研等工作。规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须有一年的助研、助管、辅导员或助教(32学时以上)工作。(3)研究生奖学金等各种评奖活动向重视科研成果倾斜。
经费方面:(1)参加“助研”工作,获得“助研”津贴,这些津贴全部出自导师的科研经费。(2)研究生助教由学校人事处统一选聘,津贴由学校和学院共同承担。(3)激励研究生取得高水平成果,所获得高水平成果予以奖励。
研究生在学术科研训练方面成效显著。2021年,研究生参与国家及自治区重大、重点各类科研项目55项,研究生主持获批科研创新项目36项,到账经费18万元。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 Chem. Int. Ed.、Adv. Sci.、ACS Catal.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46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自治区优秀学位论文4篇,内蒙古大学最高科研奖励——乌可力奖1人;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自治区级金奖4项、银奖2项。
(六)学术交流
【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基本情况,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情况】
本学位点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1)学院举办“桃李学术论坛”,定期开设一次学科前沿讲座以及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进行学术交流。要求研究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在学期间须听取学术报告10次以上,并完成书面总结,由学院科研办审核。2)学院要求每位硕士研究生须参加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至少1次,并鼓励学生做口头报告或者做墙报展示,宣传自己的科研成果。
2021年,由于疫情影响,部分学术会议与学术讲座在线上进行,研究生参与学院承办的线上、线下学术讲座共1000余人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50余人次,其中作学术报告5人次。
(七)论文质量
【体现本学位点特点的学位论文规范、评阅规则和核查办法的制定及执行情况。本学位点学位论文在各类论文抽检、评审中的情况和论文质量分析】
本学科采用“导师指导、集体培养”的模式,加强过程管理,保障了学位论文质量。
论文开题环节要求在研究生第三学期结束之前完成。论文选题来自于导师课题、学生课题和自选,其中来自导师课题的约占70%以上;论文选题内容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对教育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编制了论文开题报告的写作规范,要求学生严格执行。预答辩环节安排论文送审前3个月左右,采取与正式答辩相同的形式。对于存在重大缺陷且无法在预定时间内修改完成的论文,专家组投票决定学生是否通过了预答辩。预答辩不通过的学生,论文将不能进入论文盲审环节。
对于学位论文的评审采取全盲审制。论文送给2位专家评阅。若1位评阅人不同意答辩,则不能组织答辩。正式答辩全过程监督。答辩委员会成员不少于5位,本校教师不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导师不参与自己学生的投票,每位学生的答辩时间不少于35分钟,同意投票未过半数者不予通过。
2021年,本学位点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与水平得到了评审专家的肯定,全部通过了答辩并获得了学位。本学位点每年抽检的学位论文全部合格。
(八)质量保证
【培养全过程监控与质量保证、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强化指导教师质量管控责任、分流淘汰机制等情况】
本学科学位点严格遵循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律,根据《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基本要求》,制订了与学校办学定位及特色相一致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科学合理地制定了化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切实做到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关键环节考核标准和分流退出措施明确等。实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评价制度,关键节点突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要求,对学术不端论文实行一票否决制。学位论文答辩前,严格审核研究生培养各环节是否达到规定要求。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制定和完善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严格执行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要求。坚持细分压实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等责任。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制,严格把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写作发表、学术水平和学术规范性。制定研究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原始记录收集、整理、归档制度,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确保涉及研究生招生录取、课程考试、学术研究、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论文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重要记录的档案留存全面及时、真实完整。
(九)学风建设
【本学位点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开展情况,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情况】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风,学校制定了一整套学术道德规范,尤其是规定 “科学道德与学术规范系列讲座”作为必修环节,从学生入学伊始即不断进行宣传教育,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科学诚实地获得研究成果,并将学术道德表现纳入考核内容。
基于学校对思想教育的重视,本学位点迄今尚未发生任何学术造假及其他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和学生均较好地遵守了学术道德规范。学风建设教育仍应坚持并强化,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出现。专业教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了总计10余次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2021年未有学术不端行为发生。
(十)管理服务
【专职管理人员配备情况,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建立情况,在学研究生满意度调查情况等】
学院有分管党建工作和学生工作专职党委副书记1人,研究生教务管理人员1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2人,积极开展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资助管理、就业指导等各类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本学位点下设4个教研室,每个教研室有正、副主任各1人,负责学科建设、科研建设、教学管理,教师管理等各项工作。
按照共青团改革要求,研究生各团支部设权益委员,研究生会设综合权益部,关注学生诉求,畅通反馈渠道,反映学生心声,维护学生权益。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在校研究生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显示96%研究生对在学校的生活、学习和科研工作感到满意,但在保障研究生权益方面,13%的研究生认为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院将进一步努力提高软硬件设施,为学生创造一个温馨、舒适、便捷的学习生活环境。
(十一)就业发展
【本学位点毕业研究生的就业率、就业去向分析,用人单位意见反馈和毕业生发展质量调查情况】
本学位点面向国家和内蒙古地区重大科技需求,针对自治区煤、稀土、非金属矿藏、蒙药、乳制品等富产能源和特色资源、相关优势和特色产业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生就业去向涉及材料、化工、食品、地质、教学等企事业单位。大部分在股份制和民营企业就业,其次是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并且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21年,本学位点博士毕业生共18人,硕士毕业生共54人,就业率分别为100%、75.92%。其中博士毕业生均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在已就业的41名硕士毕业生中,有5人被教育或科研单位录用,有14人被国有企业录用,有4人进入党政机关和其他事业单位,有6位硕士毕业生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其余12人以其他形式签约。
用人单位对本院毕业研究生给出了积极的反馈,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总体印象是良好的,认为我院毕业研究生有着较高的素质和较强的专业技能。在工作岗位上有着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心,能够快速响应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